很多企业
管理者都会有一种共同的感觉,那就是在实践的时候会觉得
管理与自己的距离是如此之近,很多事情凭 想象都可以去做,但一旦坐到教室里学习各种管理理论的时候又觉得头晕脑胀。
先不用说要用到高等数学中那些令人哏花暸乱的函数的那些管理理论吧,(那些数学理论也绝对不是几天甚至不 是几个月就能搞懂的),单是管理大师们的学派争论就已经让人莫衷一是了。
正如哈罗德•孔茨1961年在《管理学会杂志》中所指出的,管理理论已经出现一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乱局,
管理理论还处在一个不成熟的青春期。哈罗德•孔茨为此还提出了一个“管理理论丛林”的概念,这个概念绝对是神来之 笔,妙手偶得。它一方面能够说明现代管理学说是如此“茂盛”,其中有数不尽的花草,更有数不尽的参天大树,这些参 天大树每一棵都如此高大,令人敬仰;另一方面,正因为它是如此“茂盛”,好比人迹罕至的亚马逊热带雨林,很容易让 人迷失其中。遗憾的是,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这种状况至今依然没有什么太大的改变。
有人说,“谁要遗忘历史,谁就无法把握现在和未来。”但我们应如何理解管理学的发展历程呢?有人把管理学 的发展历程分为古典管理理论、行学科学理论、现代管理理论等三个阶段,有人则把它分为古典管理理论、行学科学理 论、战略管理理论、企业再造理论等四个阶段。当然还有其它好多好多种划分方法,每一种划分方法的视角都如此不一 样,让人无所是从。
我们应如何认识各管理学派的观点呢?现在有很多很多的管理学派,主流的就有管理科学学派、管理过程学派、 系统管理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经验主义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等等,在此之外还有大量的非主流学派,想要理清每一个学 派的头绪都要费很大一番功夫。
我们应如何理解各位管理大师的管理理论之间的关系呢?著名的管理理论就有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 的般管理理论”、韦伯的“管理组织理论”、梅奥的“人群关系理论”,麦格雷戈的“X_Y理论”,威廉■乌契的“Z理论”等等,不一而足。每一种管理理论都是一座历史的丰碑,这些理论是如此不同,有时还会有一些对立和冲突,
让人莫衷一是。
我们应如何把握管理学发展的主要线索呢?到底是以理性主义线索、人文主义线索、管理过程线索、综合分析线 索,还是以实证分析线索来研究管理学的发展呢?这又是一个让人头痛的问題。
战略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
财务管理、
营销管理、生产管理、釆购管理、研发管理等等都是我们最为常见的名 词,这些管理理论虽然看起来很简单,但深究下去又往往让人越想越糊涂了。更难的问題是,从理论上我们应如何理解它 们之间的关系呢?在实践中我们应如何解决企业条块分割严童的问題呢?这些职能管理工作应如何很好地对接呢?这些职 能管理理论之间有什么相通的地方呢?
此外,不用说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运筹学等这些现代管理基础理论的学习,单是平衡计分卡、矩阵式组 织、深度营销、六西格玛等等这些另人哏花暸乱的工具概念就足以让人费尽脑筋,最后还是似懂非懂,更不用说在工作中 如何有效地运用了。
特别是近十多年来步入信息时代之后,好象发生了管理学说大爆炸,各种各样的管理理论纷纷出笼。除了数量不 少的大师级人物“生产”的管理理论外,遍地都是“管理理论的小作坊”。“流程再造理论”、“精益生产理论”、“客 户关系管理”、“学习型组织”等各种管理理论大行其道,此外还有数量众多的名不见经传的理论,其中就包括我的“资 源效率意识”;各种各样的管理新名词层出不穷,比如“虚拟企业”、“标杆管理”、“柔性管理”、“蓝海战略”等 等,此外还有数量众多的名不见经传的新名词,其中就包括我的“老板思维”。与此相适应的是,现在市场上有越来越多 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概念的经销商”,也就是各种管理咨询师或管理理论家。有人统计过,目前至少有50多种不同的管理 方法或技术在各家企业中尝试应用。遗憾的是取得理想效果的似乎并不多。